咨询热线:18609840880

资讯中心

秉承严谨的态度,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

网络导报:互联网四十不惑

发表时间:05-27  浏览次数:0

   当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科学家们大多认为,计算机永远不会走出实验室的时候,绝对想象不到,未来每个家庭都会拥有一台电脑;而当美国军方在40年前资助进行电脑联网的研究时,也肯定没有料到,互联网将给全世界带来如此重大的变革。

    从1969年世界上诞生了先进个分组交换试验网ARPANET(阿帕网),到今天互联网已经全面渗透进普通人的生活,40年的历练,已经让互联网这个20世纪伟大的发明与人类社会携手并进,无可分离。有人说,互联网是上帝的礼物,它让地球真正变成了一个村落,人们的沟通从未如此便捷,不同民族间的交流和理解将没有隔阂,人类从此有望宽容和睦,共享和平;也有观点认为,互联网只不过是一项新的发明,它带来的改变也许很多,但是仍然不会触及历史发展的根本,互联网的作用是有限的。

    伴随着争议之声,互联网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初的沉寂过后,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狂歌猛进,一派繁荣景象,新的理念、新的产品层出不穷,强烈激发了普通大众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热情。而仅仅过了几年,在世纪之交的时候,互联网产业却猛然遭遇“寒冬”,陷入一片萧条,当初热火朝天的网站建设风潮仿佛只是一场梦境。但是,经历过急速转换的高潮和低谷后,互联网在缓步发展之中,却越来越凸显出自己的价值和能量,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持续表现出惊人的创造力,更成为全体网民自由创新的平台。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实际上就已经是在给人类的发展带来根本改变。40岁的互联网,在已然修炼出沉稳大气之风的同时,终于不再疑惑:世界真的变成了互联网的天下。

    探索不惑:从几个节点到万维网络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冷战促使了互联网的诞生。1957年10月,前苏联发射了先进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一个月后又发射了第二颗卫星“斯普特尼克2号”,苏联人在航天技术方面的领先,沉重挫败了美国军方的权威和自信心。1958年1月7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正式向国会提出,要建立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署(DARPA),进行尖端科技的研发工作。1969年,为了能在爆发核战争时保障通信联络,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阿帕网的项目,它采用网络控制协议,把位于加利福尼亚等地的四所大学的计算机主机,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和通信线路相互连接,由此诞生了互联网的基本雏形。

    1970年,阿帕网在美国东海岸地区建立了首个网络节点。所谓网络节点,就是在网络上有数据传入和输出的点,按照数据结构上的说法,可分为根节点和子节点。但一般而言,网络运营商会在用户密集的区域设置机房,增加处理数据的能力,这个机房所在的位置就叫做节点。而阿帕网开始设置网络节点,就意味着这个简单的互联网开始延展自己的枝蔓,扩张自己的范围。随后在1973年,阿帕网建立了首个全球节点,地点位于英格兰和挪威,国际互联开始了。

    在网络连通实现并逐步发展壮大之际,互联网上的数据传输迫切需要遵循一个统一的标准,以方便用户的使用。

    1974年,温顿?瑟夫(Vint Cerf)与鲍勃?卡恩(Bob Kahn)开发了TCP通讯协议,后演变为TCP/IP协议,1983年1月1日该协议成为国际标准。同样在1983年,域名系统(DNS)也被科学家们提上日程,一年后,.com、.gov和.edu域名被启用。此时,启动互联网应用必须具备的主要元素已基本设置完成。

    1989年,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CERN)的研究人员为了研究的需要,希望能开发出一种共享资源的远程访问系统,这种系统能够提供统一的接口来访问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信息等。1990年,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在CERN开发出了远程控制计算机的方法??通过WWW服务,人们就可以方便地查询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这个研究成果被称为万维网,它使得非常复杂的互联网使用起来异常简单。互联网的应用条件已经充分形成了。

    应用不惑:从Web1.0到Web2.0

    有了互联网之后,人们对于该怎样利用互联网的探索就从未停止过。而在20世纪90年代,个人电脑(PC)市场的迅猛发展,给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1981年,“蓝色巨人”IBM公司推出了个人电脑??PC机,将人类社会引领进入了一个新时代。1985年,微软公司推出了Windows操作系统,让电脑操作与普通人不再有隔阂。1993年,全球PC机销量达到4000万台,先进次超过了汽车的销量。1997年,英特尔公司的奔腾二代处理器推出,内置多媒体功能,集数据、音频、视频、图形、通讯于一体,将整个电脑行业推进至新水平。而有了功能如此丰富的个人电脑,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分享到的信息和服务也就将无限精彩。

    1994年2月,Yahoo(雅虎)成立了,这个世界上早的门户网站,初的名字叫做Jerry and David’s Guide to the World Wide Web。

    1995年7月,Amazon(亚马逊)成立,互联网正式涉足电子商务;1995年9月,Ebay拍卖问世,各种各样的互联网站已如雨后春笋般争相涌现。同期在中国,互联网产业也开始悄然萌动。1992年12月底,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是中国先进个采用TCP/IP体系结构的校园网。1993年4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召集在京部分网络专家调查了各国的域名体系,提出并确定了中国的域名体系。1995年,大连瀛海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1996年12月,瀛海威时空主干网建成,这是中国先进家公司网。1998年,瀛海威一度成为当时除邮电系统之外中国大的一家电信网络公司。此时,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也开始展露头角,中国几乎与全球发达国家同步掀起了互联网建设的高潮。另外在1998年,谷歌公司也在硅谷成立,当时还很少有人预料到,这家公司将成为未来互联网领域的领袖。同样在1998年,中国杭州的一位中学教师创办了一家名叫“阿里巴巴”的网站,这位教师的名字是马云。

    在互联网产业爆发出先进轮投资高潮时,网民们还基本只能被动接受来自网络的信息和服务,互联网所做的事情,似乎只是把原来的一些实体事物电子化,放到网络之上。这个阶段被称为互联网产业的Web1.0时期。

    事实上,Web2.0的概念也早已在上世纪90年代末被提出。1997年12月,Weblog概念就已经出现,目前Blog(博客)已经成为互联网资讯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Blog的出现对于Web2.0服务的扩张提供了很好的基础。1999年8月,Blogger问世,后来这个使用人数多的Blog服务被谷歌收购,越来越多的人走入了Blog领域,人们开始在互联网上积极地表达自己的声音。2001年1月,WikiPeadia(维基百科)创建,这个目前世界上大的知识库,以一种协同编辑的模式记录人类的知识,而它那种由用户参与编辑构筑的成果,则体现出Web2.0强大的力量。

    在2000年,全球互联网产业遭遇了寒潮的突袭,许多新兴网站“丧生”于襁褓之中,人们也一度认为互联网产业从此将陷入困境,难以出现更大突破。但是,随着Web2.0应用风生水起,普通大众参与互联网应用的热情越来越高,如同PC给电脑产业带来重大发展一样,主动使用互联网的模式也给互联网产业带来了新生,“群众运动”使互联网拥有了无限的前景。

    2004年,社交网站Facebook诞生,网民们对于网络社交表现出强烈热情;2005年,视频网站YouTube诞生,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拍的录像放到互联网上与人分享。这些采用Web2.0模式的网站一经创建,便得到了无数网民的拥护。在网民们的参与下,互联网不仅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充满了发展机遇。因为,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互联网已经与人类的生活融为了一体,无论今后是否会出现Web3.0、Web4.0等等,互联网都将与人类同在。

    未来不惑:自由与创新永存

    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了iPhone手机,这款手机将移动终端与PC界面完美对接,使用它人们可以方便地实现移动上网。此时,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人们将更加自由地享受互联网带来的服务。

    事实上,自诞生之日起,互联网就确立了一个重要特性:自由。数年前,关于互联网有一句流传广泛的名言: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意思是说,任何人在网上都有平等发言的权力,普通人能够尽情表达自己的声音。互联网并没有一个可以控制以及限制的中枢,在影响力和自主性方面,互联网都不被任何界限束缚。由于有发布信息的自由,互联网经常可以真实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是网友先发布了青川县唯一可以降落直升机的平地,引导救灾人员抵达;是网友主动发起了寻亲论坛,帮助无数离散家人重新团圆。这些网友平时可能都是力量微薄的普通民众,但是在互联网上,他们可以发挥出自己的大能量,并看到这种能量的价值。

    在Web1.0时代,初期的BBS论坛已经是网友们喜爱光顾的区域,到了如今的Web2.0时代,互联网的交互性特征表现得更加鲜明。社交网站、博客、论坛、微博客等等纷纷兴起,也有更多的网友热情投入其中。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克兰罗克说:“只要大开开放之门,就会有百花盛开。对于互联网,有一件事是大家可以预期的,那就是意料之外的应用程式会令人惊喜。”

    的确,互联网已经成为现在的年轻人佳的创业平台,只要有创意,任何人都能够在互联网上创造奇迹。环视互联网领域的产业名人,不难发现其中多数都是年轻甚至有些稚气的面孔,如果没有互联网,他们极可能需要人到中年才能在传统行业有所作为。而对于互联网用户来说,每个个体,只要他愿意,就可以成为作者、艺术家、音乐人、学生、商人、普通雇员以及活动家等等。这样的开放与包容,只有互联网才能做到。

    截至2008年,全球网民的数量已经超过15亿。而目前,中国网民的数量已经达到3.3亿,超越美国位居全球先进。当然,网民的数量还在不断增长之中,互联网的影响力还在不断深入拓展。在自由属性和创新本质的推动之下,互联网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

 

版权所有:大连新图闻科技有限公司. 保留一切法律许可权利 代理律师:戴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