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5日,中国铁路12306官方发出消息称,将在春运期间开启“候补票”功能。
众所周知,铁路票务往往会在旺季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候补票”就是针对这一状态,允许旅客在某趟列车某一席别的车票售空后,对可能出现的退票、余票进行预购。
这种预购依照提交订单的先后进行排队,一旦有退票并出现余票,将按排队的顺序自动为候补乘客购票。
毕竟因为是官方行为,所以不论在购票速度,或是购票的安全性及成功率上,都比现如今市面上的“抢票软件”具有更大的优势。
12306与“抢票软件”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而这一次,12306似乎真的挥出了一记重拳。
抢票软件的前世今生
抢票软件的工作原理,在于利用互联网订票的工作原理,通过后台不断刷新12306的票务信息,以获取先进手余票信息,并进行下单抢购。
起初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抢票的,当然还是使用人工的手段,但人工的效率总是有限的,于是在2012年,国内的先进款“类抢票软件”面世了。
金山网络(现猎豹移动)旗下的浏览器软件猎豹浏览器,在2012年正式上线了名为“春节抢票神器”的插件,成为了先进个吃螃蟹的人。用户可以使用这款插件,在后台自动对12306网站进行不断的刷新以进行“抢票”工作。
这款浏览器插件一经推出,就将猎豹浏览器从市场份额占比不足1%的泥潭中捞了出来。曝光度增加,用户覆盖率上升,都让猎豹浏览器似乎容光焕发了起来。
新的“市场”就这样初步形成了,仅过了一年,猎豹的竞品们就纷纷加入了这个战场。火狐、360、傲游、搜狗等浏览器纷纷推出了“抢票神器”的插件,这一技术的门槛其实是非常低的,就只是设定一个程式,对12306进行不断的刷新并尝试购票而已,它的可复制性,引得群狼都来争食。
哪怕在当时这是免费的服务,但对于竞争者来说,用户就是资产。
12306的服务器,由于流量很高的缘故,其实非常脆弱。竞相进入这块市场的“浏览器厂商们”,终于成了压垮它的后一颗稻草。
因为各个抢票神器插件的不断刷新并尝试点击,使得整个12306网站的点击量陡然飙升,甚至一度让12306的服务器宕机。
不堪其扰之后,12306向工信部投诉了这一情况,2018年1月13日,工信部下达通知要求各大浏览器厂商停止“抢票插件”,同期,铁道部也将猎豹、搜狗等浏览器厂商约去“喝茶”。
插件时代基本到此结束了,但任谁也不会放着这么大的一块儿肥肉不去啃。“抢票”市场开始慢慢踏入了软件时代。
至于为什么官方没有去完全封杀这种行为,是因为“抢票软件”因为其确实存在的便捷性,一方面打压了“传统黄牛”,另一方面为一大部分人带来了便利,由此裹挟了一群“死忠”。
知名的互联网分析人胡延平曾就此发表过观点,他认为:试图阻拦科技进步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就是耍流氓。科技没有带来不公正,重要的是公开透明、完善的游戏规则。
言中所论的“不公正”,是指在当时的境况下,社会当中认为互联网订票原本就具有一定的不公平性,不会和没有条件进行网上购票的群体,在互联网购票的环境下难以买到想要的票。
而抢票软件的出现更加剧了这种不平衡,“抢票”的“技术插队”行为,更让这些原本就购票难的群体,在购票这件事上难上加难。
胡延平还说过:浏览器抢票功能不仅合理合法,而且为用户带来了便捷,购票次序遵循排队规则,验证仍需要手工输入,系统无票买不到票,更不可能把别人的票抢过来。
互联网订票初期确实在一条线上线下不协调的道路上走着,但那个时候的“抢票软件”,却是相对保证了抢票软件规则下的“公平公正”。
但是好景不长。
因为抢票软件的“技术插队”属性,一部分抢票软件走上了“网络购票黄牛”的道路,在某一班次列车放票初时,就通过刷票抢购一部分车票,待余票为零时,有抢票需求的用户提交抢票订单,一边将囤积的票进行退票操作,另一边再帮助提交订单的用户“抢”到这张“退票”。“自退自抢”的模式,尽管存在一定的风险,但也是抢票软件“成功率”的一定保障。
而且,这种模式下,实际上钻了规则上的某种无法填补的漏洞,一切行为其实都是合理的,用实际的用户信息进行“囤票”行为,但也只是通过正常途径订购了一些票而已;抢退票也是正常的工作原理。
搞技术的软件方,和搞政策的官方,在这一方面的互博让软件方尝到了甜头。这个行业已经成了一块又臭又硬的石头,摆在那里恶心人,但却拿它没有办法。
对于软件方而言,“用户已经就位了,该获取些实实在在的收益了。”
加速包时代
市场就是由供需关系而形成的,用户对“抢票”有需求,厂商恰好能够在这一方面提供服务,“抢票软件”的商业模式逐渐形成了。
但在这种商业模式之中,抢票软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首先是因为“互联网订票”对于火车票购票方式是革新性的,而且随着互联网的逐步发展,已经成为了主要的购票方式,“掌握互联网技术的人占据优势”并非是一句无脑的鼓吹。
其次,在此类服务中,抢票软件的出现已经基本断绝了“手动刷单进行抢票”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方法上垄断了市场,用户如果需要“抢票”,就基本只有使用抢票软件这一种途径。
市场往往是伴随着激烈的竞争而逐渐成熟的。
竞争激烈也是有原因的,原因就在于“抢票”业务的核心门槛太低了。
抢票软件以“毫秒级”的速度进行刷新点击,瞬间将余票一扫而空,近的春运想必都深有体会,早上10点12306开始放票,但哪怕10点准点进行购票,也只能得到“已售空”的提醒。
同时也对已售空的车次进行实时监控,发现因退票产生的余票也瞬间进行购买,保证“抢票”的顺利进行。
这种技术是任何一家互联网企业都能做到的,成本太低了,而当这种入门容易,一本万利的“生意”摆在他们面前,任谁都会想要来咬一口。
以OTA为主的企业,同时也不乏网易、京东等行业巨头都纷纷切入这个战场。
原本的抢票软件是免费的,过程中除了获取用户之外,没有任何的收益。
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软件方通过“免费”的形式,只是为了收集初期大量增长的用户,而当用户积累到一定程度,市场竞争也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就是时候变现了。
变现的形式有两种,一是直接的“收费”,二是间接的流量收割。
当然,“收费”也不能太过,否则囤票和“自退自抢”的行为一旦被抓住把柄,就绝对会被扣上“网络黄牛”的帽子。
于是“加速包”的收费模式出现了,所有的“抢票软件”企业,都抱持了一个默契,那就是“抢票不成功不收费”。
能够设置这样的环节,原因一方面是“抢票”技术对于人工抢票的降维打击,“自退自抢”的运营模式下,总能够完成盈利。
另一方面,在这一技术之中,平台方的可操作空间非常大,在这一模式普及之后,用户需求量大幅增加,但供应的“余票量”却是存在一定的随机性,这就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于是平台方在刷到12306中,因退票而出现的余票时,可以选择将这张票“为哪一位用户抢到”。用户就只能在这一环节向平台方支付相应的服务费,以提高自己的权重。
加速包以数量为单位,理论上用户购买的加速包越多,越能够获取到相应的高权重。就像竞价拍卖的原理一样,价高者得。
流量收割,则是因为近些年互联网兴盛,“流量”已经成为了一种无形资产被各大互联网厂商所追求,所以出现了加速包“好友帮抢”的模式,我们在分享抢票软件平台的链接到群或好友或朋友圈时,实际上对于抢票软件来说是一种免费的营销传播行为。
由此我们提升了自己“抢票”的权重,平台方也收割了流量,对于平台方而言,实际上是一举两得的行为。
12306的反击
自从2010年互联网订票正式启用后,12306官方就一直在与这些“抢票软件”进行战争,初期借助实名制购票和“抢票软件”的一定帮助,有效的打击了“传统黄牛”行业,但随后,双方的矛盾也在愈演愈烈。
与虎谋皮的“抢票软件”尽管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但“抢食”的行为,以及背后的小手段,总是会让老虎不高兴的。
于是12306推出了“候补票”的功能。
尽管“候补票”目前还在试点阶段,但它从理论上来说,确实能够使得“抢票软件”丢失一大半的业务。
依据“候补票”的规则,“抢票软件”将丧失对已售空的车次的抢票能力,官方排队的相应权重,总要比抢票软件利用购票规则而实行的“抢票”行为要更有效果。
因为官方需要保证“候补票”的有效性,那么一旦出现退票订单,将先进时间安排购买“候补票”的乘客补上,而不是放回余票池由网购抢票。
也正因为“抢票软件”丧失了对已售空车次的抢票能力,所以“抢票软件”先行囤票,进行“自退自抢”的操作也将变得不可实现。
但与此同时,“抢票软件”就只剩下了“约抢”这一个能力,即在列车正式售票之前收集“约抢”用户信息,在正式售票开始的同时帮助用户进行票务的预定。
这将会演变成另外一个尴尬的情况,针对高峰期,如春运、长假,如果不提前在“抢票软件”上进行约抢,并支付一定的服务费,那么还是抢不到票。
而且,在“抢票软件”上如果没有赶在正式发售前约抢、且正式发售后车票瞬间售空,官方排队又无法照顾所有人的情况下,基本只有改期而行这一条路。
一旦真的形成这种“不用抢票软件进行约抢就抢不到票”的状态,这才真的是本末倒置了的行为。
总的来说,“候补票”确实打压了“抢票软件”的一部分市场,但却并没能伤及根本,而且似乎境况会走向更差的方向。
当然“候补票”制度的本意是完全没有错的,目前也仅是在试点阶段而已,希望它在正式上线之时,能够配套有更完善的制度,以修正这些可能的乱象。